十二生肖趣談之午馬
十二生肖趣談之午馬
午為馬,六畜馬、牛、羊、犬、豬,馬居六畜之首。山東章丘龍山鎮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就開始馴化馬、養馬。許多古籍中都有“相土作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輸工具。在前面,我們詳細論述了中國古代光彩奪目的馬文化,這其中明顯的想人們展示了古人對馬的崇信。種種關於馬的民俗也是五花八門,流光溢彩。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就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即房星;先牧,據說是馬的創始人,被奉為駟牧之神;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其實祭祀馬神,春秋時期已有記載。對於馬神的祭祀,名目如此繁多並且恭敬有加,正是馬在古人心目中地位重要的表現。
馬又是能力、聖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徵。古人常常以“千里馬”來比擬。千里馬是日行千里的優秀駿馬。相傳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常常騎著他巡遊天下。八駿的名稱: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光,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象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有的古書把“八駿”想像為八種毛色各異,分別有很好聽的名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其實,駿馬的神奇傳說都是在形容賢良的人才,切莫真的信為神話。周穆王的八駿其實比喻著他的人集團,才華卓越,本領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輔助周天子的天下大業。
漢族民間信仰馬神,它又叫水草馬明王,即馬王爺,在全國很多地區皆有信仰。農家於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不過祭祀馬神在歷代官府都有很多制度,如明代朱元璋命祭馬祖,在南京令台仆寺主持。民間對馬神的信仰與統治者的提倡不無關係。下面讓我們看一下民間關於馬的風俗、習俗、說法、趣談。
其1:
秦始皇於統一全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來榮成成山頭拜日途中,聽說花斑彩石是女媧補天時遺落的神石,能保佑江山穩固,便專程禮拜花斑彩石。當時他率領萬馬千軍,沿著修好的專用馳道,直奔花斑彩石所在處,恭敬而拜。回朝後果然事事如意,天下太平,便龍顏大喜,讓百官做詩慶賀。當時便有術士徐福詩曰:“萬馬千軍御馳道,始皇拜石得成功。”可惜當時這首文采一般的賀詩沒得到秦始皇的青睞和眾人的喝采。但花斑彩石所在的附近沿海卻因此稱之為“馬道”。“馬道”地名的出處一是秦始皇曾率萬馬千軍到此拜石,二是秦始皇東巡所修馳道由此經過。一直到了元朝,著名大作家關漢卿慧眼識寶,由“秦皇拜石”的典故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他在《五侯宴》這部作品中第一次提到他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
其2:
滿族馴化和大量使用馬匹起於唐代的靺鞨時代,以前射獵局限於步射之中,後來才開始馴服野馬,用於射獵。滿族能馳騁於馬上射獵,真如虎添翼。據《大金國志》卷三十九記載,女真人善騎射,“耐饑渴,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耐渡”。金代女真人養馬馴馬興起成風,到了滿族興起之時,已是駿馬遍野,人有騎乘了。據《建州聞見錄》記載,滿族六畜皆興,“惟馬最盛,將相之家,千百成群,卒胡之家,不下數卡匹”。永樂年間,明朝和滿族各部落的馬市貿易很活躍,到了清代,對養馬更為重視,宮廷專門成立了御馬院,後改為阿敦衙門,康熙年間又改為上駟院,並專設醫官治療馬病。這些管馬的官役對養馬的技藝有獨到的地方,“罕有寂粟之喂,每以馳騁之事,俯身轉膝,惟意所適,暫有卸鞍之暇,則脫豹而放之,欄內不蔽風雪寒暑,放牧於野”。清太祖努爾哈赤就經常察看戰馬的膘情,馬壯者賜酒,馬弱者鞭責。皇太極把大量的馬匹作為賞賜,鼓勵將士殺敵。據說,在埋葬他的昭陵前,有二匹鐫刻得栩栩如生的石馬,就是依他生前兩匹坐騎——大白和小白設計的。滿族勇猛的騎射,嫻熟的武藝。靠騎射創業,在長達多半個世紀的無數次征戰中,馬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滿族源流考》中有這樣的話,“以鐵騎賓士,衝突蹂躪,無不潰敗”。清朝以弓矢定天下,清代帝王,精騎善射,典籍史書,記載甚多,清初只知馬上打仗,人關後才有所改變。
其3: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餘興紛紛散去。
其4:
在湖北,傳說新娘出嫁時,本家歷代亡靈都會跟從前往,途中可能會撞著各種煞神附身,會給男家帶來不利。所以,迎親的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在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並殺雞以驅鬼。祭畢,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時向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入內。
其5:
在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後,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後,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其6:
佤族過春節時要餵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態以占吉凶,以為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
其7:
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從雲南向西北橫上世界屋脊的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鏇著一條神秘古道。我們把它稱之為“茶馬古道”。我敢說它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令人驚域西心動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穿行。我的許多朋友的祖先就從這條路上趕著馬幫,馱著茶葉和各種山貨,來往於雪藏和雲南之間。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所有進入中國的路線都被截斷時,經由西藏再轉道至印度的茶馬古道成為抗日戰爭中後期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一時間沿途商號林立,馬幫雲集,其繁忙景象非我們今日所能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