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族譜
1、曾氏起源於夏代諸侯萬國之一的鄫國,在今山東蒼山附近,小國。傳七代歸商,仍承襲子爵,傳48代,滅於莒國(鄰國)。時在公元前567年。世子巫奔魯國(大國),去鄫之邑,為曾,即曾姓之始。
2、世子巫子夭為季氏宰臣,即魯國公子季氏的家臣(季孫氏的),夭子阜為季孫氏弟叔孫氏的家臣,即仍保留貴族身份地位。
3、阜子即孔子高第曾點,名蒧。子曾參亦孔子高第,為蒧獨子。曾族世系即由是始,以曾參為第1派,其子元為第2派,到曾昭璇為73派,又稱73傳,即第73代後人了。
4、曾元生子西,西生子照(第4派),照生於前444年,從叔父曾申學詩。周烈王會子夏於魏文侯(前425年,聞其賢,授宮不仕,死於前369年。西子欽,欽子尋(第5派),以上五派系自武城《曾氏族譜》,因當時居武城之故。今稱曾氏祖籍山東,即據此。
5、尋遷山左,傳至第15派曾據,生於前42年一月初七,恥事黃莽,於公元2年十一月十一日舉族渡江入江西盧陵吉陽鄉(今吉水)。今曾氏稱自己祖籍為江西人,即據此。
6、第35派曾暉入居廣州(暉公非居廣州,實為下面46派植公始遷廣東南雄,47派公說公始遷廣州),是唐代已有江西曾氏入粵(有誤,應為宋代,南北宋之交)。第41派由江西吉水分派到浙江蘭溪(有誤:是吉水之蘭溪,非浙江蘭溪),這是曾氏自稱祖籍為浙人之根據(本房從沒稱浙江人)。第41派曾嚴肅,字靜庵,愛蘭溪風景,於武德中遷此,到第46派曾植遷廣東。
7、第46派曾植於宋宣和中避青苗之害遷南雄保昌,47派公說由保昌遷廣州甜水巷。第49派曾機遷南海菴園,第52派曾俊由菴園遷大范,則大范為宋代村落了。曾氏自稱南海人據此。
8、第72派曾廣銓及曾廣衡由大范遷入廣州河南同福西后街曾宅,第7l派曾紀儀遷居廣州河南,但未定居。傳至曾昭璇已為73派,即歷三代人了,曾氏自稱為番禺人據此。民國後,廣州珠江河南已劃入市區,故曾氏應稱為廣州市人,不再屬番禺或南海人了。南海大范村《曾氏族譜》記述到清代為止。民國一代則空白如缺,而人口繁衍又多,因此,家父曾廣衡即有意修譜,但力量有限,只能作為《家譜》,前代抄錄《族譜》,民國一代則自己寫,故稱《家諾再抄》,實則有一半是自己修輯的。後因戰事紛亂,雖然作了大量調查工作,仍未全成,故譜中空白之處甚多,如作者對本人爺爺生死日期也未查清。但記國民黨及日本侵華事跡甚詳。分支有廣塤遷順德大良(光緒末年),廣銓及廣衡遷廣州河南(宣統三年,1911年)。世系紀錄至75派(“慶”字派)。